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小学作文网 > 写作指导 > 正文

小学作文指导:教师指导话题作文(7)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6-20 11:09:46

智能内容


  (二)“化题为象”

  “化题为象”是指善于借助“象形想象”,化抽象为具象,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思,力避概念化图解话题。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这样写北国的秋:“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再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无不借助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寄托情思,抒发情怀。

  老舍先生说:“在细微处显出才华。”切忌把大自然当成一个概念,要运用“创造想象”中的“分想”,把整体形象进行细微的分解。朱光潜先生说:“ ‘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意象和与之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独提出它来,这种分想的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事实上,我们不应把大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感受,所谓感受总是具体的。我们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来写,要善于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景物来写,才能为写“悟”打下基础。就拿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来说,与其他地方的秋有什么不同呢?如果笼而统之地写,是难以写出故都秋色的特点的,或者说难以使读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特点。郁达夫运用“分想”手法,抓住故都的秋天极具特色的几种景观来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故都之秋特有的秋意。可以说,没有“分想”,就没有细描,就难以引人入胜,就难以抒发真实感人的情怀。所以,“化题为象”,就是要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可具体感知的东西,通过“化大为小”,为“以小见大”创造条件。

  (三)“缘象驰想”

  “缘象驰想”是指在表现客体时加入主体的思想感情。力避纯客观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再现”,力求从自然到自觉,赋予人的情感的“再造”。自然万物只有在加入人的情感之后,才有了审美意义或具有了新的品格。“春山如笑,夏山如恋,秋山如妆,冬山如睡”,都具有人的感情色彩。一方面,由我们的眼睛观察万物,则万物都著我之色彩;另一方面,自然之美也无不能“暗示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苏轼观察西湖,就看出了西湖具有人的品格:“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散文家秦牧在《榕树的美髯》一文中说:“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 这些都是运用“类似联想”,使“物我两通”的典范。

  在想象展开、联想跃迁之时,本来任何一个事物都可能成为我们摄入的对象,为什么我们偏偏要选“此”而不选“彼”呢?这是由于作者与“此”发生了共鸣,受了作者情感的驱使。人们之所以感悟大自然,是因为大自然的某一点与自己现实生活的某一点发生了联系,也就是发生了共鸣。“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自然与社会的类似之处,运用“类似联想”,写出自己为什么选写这个对象,为什么独在这一方面有强烈的感受。

  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情怀。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和抒情:“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这样就使大自然的景物有了更高的审美层面和更深的审美意义。写“感悟大自然”,如果没有这个层面,就谈不上“感悟”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