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家庭教育 > 性格培养 > 正文

“三年级现象”,其实是专注出了问题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8-10-07 14:55:29

智能内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千奇百怪,病根只有一个。

  在家庭教育上,我是阿德勒的铁粉。我出自本能的坚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可惜,坚信这一理念、而能知行合一的父母,在当代中国,不说屈指可数,至少也是为数不多的。

  1

  就从“三年级现象”说起。

  “三年级现象”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我看到,多数议论也只是就“现象”说“现象”,现象来现象去,最后这个“三年级现象”还是年复一年成为许多家长梦魇一般的现象。

  读二年级常考100分的,怎么一下子就跌到80分了?

  以前对我们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的,怎么现在都敢顶嘴了?

  明明给他报了培训班,怎么作业错误率还是这么高?

  本来还挺爱阅读的,怎么如今连课外书都懒得看了?

  别人家的孩子早放学了,怎么我家孩子还被留着补作业?

  早没注意他有多粗心,怎么现在总是丢三落四?

  ……

  要罗列孩子在三年级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一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对“三年级现象”,各路专家纷纷出手,或把脉,或望诊,或痛批,或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实,所谓“三年级现象”,不过是身心内在冲突的一种外在投射。如果不是基于内因的地崩山裂,焉能出现外在的风云突变?

  专家的分析都有道理,但根本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也更为简单。

  2

  先说复杂。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在学前期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孩子,并未遭遇所谓的“三年级现象”。相反,这些孩子依然优势明显、潜力十足。

  “课程编排难”并非针对某个孩子或某类孩子,而是针对所有孩子。但感染学名为“三年级现象”这一病毒的,毕竟只是小部分孩子。

  对于“身心转折期”一说,有一定道理,但也经不起检验。如果身心转折一定导致“三年级现象”,那么,人的一生还存在多个阶段的身心转折,如:“六个月”左右的婴儿向幼儿的转折期、“三岁”左右幼儿向儿童的转折期、“十二岁”左右少年向青年的转折期等,也必然导致明显的两极分化吗?事实是否定的。

  因此,“三年级现象”不太可能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更大的可能,是多种因素错综在一起,导致这个令许多家长谈“三”色变的结果。

  这就是“三年级现象”的复杂性。

  再说简单。

  我们可以逆向思考。即:具有哪些认知特征、心理特质的孩子,对“三年级现象”具有强大的免疫力。

  很简单,三个特点:第一,效率;第二,习惯;第三,专注。

  这三个特点,貌似跟智商无关,其实深刻影响智商;不仅影响智商,同时影响情商;不仅影响智商、情商,同时影响逆商(抗挫能力);不仅影响智商、情商、逆商,同时影响心商(保持良好心态能力)。

  孩子倘若拥有其中的一个品质,“三年级现象”一定跟他绝缘;拥有其中的两个品质,学习优秀一定是他的常态;一旦拥有全部三个品质,则孩子必定是学霸无疑。

  其实,“三年级现象”往深处进一步细究,还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根源。要说化约,大概也可以化约到“专心致志”——专注品质上。

  3

  效率和习惯当然是重要的。

  其实,效率本身就是一种良好习惯。

  在所有的习惯中,对学习而言,“专注”实在是最最重要的习惯。我们甚至还可以反过来说,所有习惯的养成,都必定伴随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专注。倘若没有专注的护航,任何一种习惯都不可能被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