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宋史·徐积传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9-08-26 21:46:41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宋史·徐积传
徐积,字仲连,楚州山阳人。孝行出于天禀。三岁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读《孝经》,辄泪落不能止。事母至孝,朝夕冠带定省。从胡翼之学。所居一室,寒一衲裘,啜菽饮水,翼之馈以食,弗受。应举入都,不忍舍其亲。登进士第,举首许安国率同年生入拜,且致百金为寿,谢却之。母亡,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悲恸呕血。庐墓三年,卧苫枕块,衰绖不去体,雪夜伏墓侧,哭不绝音。翰林学士吕溱过其庐适闻之,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既终丧,不彻筵几,起居馈献如平生。
中年有聩疾,屏处穷里,而四方事无不知。客从南越来,积与论岭表山川险易、镇戍疏密,口诵手画,若数一二。客叹曰:“不出户而知天下,徐公是也。”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尝借人书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乡人有争讼,多就取决。州以行闻,诏赐粟帛。
元祐初,近臣合言:“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乃以扬州司户参军为楚州教授。每升堂,训诸生曰:“诸君欲为君子,而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犹之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何不为君子?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可也。乡人荣之,父母欲之,何不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者,未之有也。”闻之者敛衽敬听。居数岁,使者又交荐之,转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监中岳庙。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徐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B.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C.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D.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经,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集中阐述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的著作。
B.同年,指同时,中国古代称同时入学又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人为同年。
C.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其中守护坟墓。
D.诸生,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最早指有学问的士人,文中是指众弟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积天性孝顺。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天天要找父亲,十分伤心;后来进京应试,他也不忍心丢下母亲。
B.徐积为人廉正。他考中进士时,第一名许安国等人拜见他的母亲,送了重金为他母亲祝寿,他谢绝不受。
C.徐积关心国事。他虽然隐居在偏僻之处,但对四方之事无所不知,尤其关注岭南的山川地势和镇守情况。
D.徐积劝人向善。他认为一个人做君子既不需要出力,也不需要破费钱财,而且是乡人和父母都赞同的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借人书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
(2)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
【点击下一页查看答案】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