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正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五至八单元教学建议

2009-08-06 21:18:44     下载试卷     标签:四年级 教案 语文

  使用人教版实验教材已整整三年,对这套教材,我们大家的总体感觉是,教材由外而内地进行了一场革命,改头换面,使人耳目一新,从学习内容到呈现方式,从体例编排到栏目设置,无不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教材不但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的学本,还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无声的老师。当然,作为实验教材,因为关注了一些新的东西,可能会削弱另一些东西,一定会存在莫些不足。因此,对教材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将制约着新课程实验的成败,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新教材、使用新教材呢?我的体会是:尊重而不迷信,把握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的功能发挥及至,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服务。接下来我就本册教材五到八单元的内容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学习感悟。

  一、教材介绍

  ●第五组:我国的世界遗产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教材中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围绕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词为内容的习作,“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展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本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至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或将搜集到的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9~10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第六组:人间真情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

  ●第七组:成长的故事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万博体育app: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

  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2课时。

  ●第八组:科技成就

  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化的电脑住宅,亲身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飞向蓝天的恐龙》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向我们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用处。这几篇课文既可以使学生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本组教材是这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2课时。

  二、教学建议

  (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宝贵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凭借语文教科书,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理解语言,掌握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的过程。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充分感悟文本的内容,教师就采用录像、动画、投影等多种手段,让画面来诠释语言文字;还没有读懂课文,就急于组织学生讨论,就去推荐课外文本,失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淡化了语文学习过程。我们在强调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还认识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给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留有广阔的空间,是最宝贵的第一教学资源,应该首先充分利用。我们可以这样做:

  1、让文中的插图动起来。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把握图意,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出现广阔的空间,动态的情境,诱发他们对现实情境的“再造”,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例如第六组教材的第20课《古诗两首》一课中的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引导学生凭借诗句,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送别时的情景,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类似这样的插图还有很多,如21课《搭石》插图很好。时间、地点、(景物:晨雾迷蒙,枫叶如丹,秋凉似水,溪流淙淙)、人物(主角配角、神态、动作、)、事件齐备。可以写一篇富有情节的记叙文。我们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插图,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角色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2、让文中的空白亮起来。有些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第七组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122)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没有直接表达,留有空白,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挖掘并用好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填补亮丽的色彩。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3、让课文的情节丰富起来。延伸情节,就是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科书的优势,进行延伸式训练,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台湾青年捐献了骨髓,小钱得救了。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见了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让课后练习活起来。课后练习,是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为落实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重点、难点的提炼,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许多具有弹性的练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让练习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例如,《长城》(p84)选做题:我想再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飞向蓝天的恐龙》选做题(p151):我要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一读。如果只是让学生收集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要在收集的基础上,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不同表达方法练习语言表达,把观察、收集活动与学习语文有效地结合起来。再如,《20古诗两首》(p102)选做题,我还读过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不要只让学生把任务带回去,搜集、背诵等,还要开展一个小小的古诗词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才能使学生学习语文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放飞心情的阅读

  阅读,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阅读,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阅读,一个自由的梦

  1、在多读中体验感悟

  感性的语文--多感受,少分析

  入情入境,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

  角色转换,体验情感

  用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比如,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了解世界遗产”。学生在导读基础上,带着对世界遗产“世界突出,罕见的,有价值的”的模糊印象,带着“为什么我国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称得上是世界遗产”的思考,去阅读本组课文,在浏览中,不时惊叹,并关注到了“独一无二”“享誉世界”“举世无双”这样一些词汇,鲜明地获得了对这三处景观的整体印象,从而自然地唤起崇敬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补充的资料袋,了解我国万博体育app:的“世界遗产”。这样获得的一种整体感受的力量是逐篇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这一种力量为深入感悟打下了基础,成了整个单元教学的情感主旋律。

  例,《长城》第三自然段课文。(P83)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3)把自己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鼓励质疑问难,主动解决疑难

  教师与学生是有着不同成长背景和生活阅历的个体,面对一组课文,教师无论怎样设身处地,都无法回到当代学生真实年龄的感受。正是因为认知的这种距离感,造成教学中由教师的主观意识取代学生的问题与想法,最终使学生产生不了求知的心向,也得不到求知的快乐。

  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释疑”,建构知识的“顺应”过程,并充分感受到思维之趣。

  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单元整体,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单元整组教学,使学生立足于单元整体来思考,有利于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提出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的问题不仅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而且思维容量大。如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周恩来和肖复兴从小立下了志向,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坚持到底的?”第八单元“科技成就”──“植物种子登上太空,未来住宅电脑控制,这些都发生在近20年里,为什么近20年能够带来这样大的变化?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21世纪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涵盖着整组或整篇课文,能够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并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这就不是一般意义的质疑,而是对问题的发掘和重组,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这种建构是主体自觉的,是联系和发展的。这些有价值的疑问,完全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提升点与制高点。

  3、多元解读文本,尊重独特感受

  《长城》(p84)课后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

  《颐和园》(p88)泡泡题:“慢慢地滑过”的“滑”字用得真好。

  教学片段:品味语言,感悟“滑”字

  生:“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认为句子中的“滑”字用错了,游船、画舫在水中行走应用“划船”的“划”字。

  师:你很爱动脑筋。请大家结合下文读一读,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陆续举手发言)

  生:我也觉得用错了,这个“滑”字应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如“滑冰”。船在水上行走,应该用立刀旁的“划”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书上的“滑”字没有错。游船、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湖面上和万寿山、十七孔桥的景色太美了,所以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只有这样,游人才能尽情地欣赏。因此,这里的“滑”字展现了昆明湖“美”的特点。

  生:如果用立刀旁的“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船”的“划”好得多。

  生:(最先提出质疑的学生)我明白了,虽然用“划船”的“划”也可以,但用“滑”字就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感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让我们欣赏书中的插图,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吧。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4期,山东省莒县第一实验小学,齐兆生)

  《搭石》(p105)课后题: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有的在本单元的《学习园地》里出现。如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文章,“我的发现”里有(p140):“中华不振”“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4、在阅读中注意语言表达的特点

  ▲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准确性

  例1,第八组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P143)

  “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

  例2,《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题(p151):我发现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得很准确。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找一找,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感受表达方法的多样性

  例,第八组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P149)

  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

  ▲积累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

  《呼风唤雨的世界》(p145)课后题: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句子(形象化的说法)......呼风唤雨,千里眼、顺风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设计富有人文内涵的练习

  例,《搭石》(p105)的“小练笔”......我也想写一些平凡事物中的“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p108)课后题: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题(p151):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说一说。

  6、提倡单元整组教学

  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为: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这一组课文,都是写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文章。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引起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因此,训练的重点一是理解内容,增长见闻。二是品味语言领悟表达。三是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来源:网络

   欢迎访问奥数网,您还可以在这里获取百万真题,2023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点击查看]

年级

科目

类型

分类

搜索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名师公益讲座

本周新闻动态

重点中学快讯

奥数关键词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5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